top of page
搜尋
  • 作家相片MMUNPA

📍瀕危語言的永續發展



🔖科技如何在瀕危語言以及語言多樣性上出一分力?

前文提及國際母語日2022年的主題為:「利用科技促進多語言學習:挑戰與機遇」。現今科技日新月異,人們非常倚靠互聯網,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國家安全,都能證明網絡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那麼科技的進步除了令到人們生活得更加方便之外,在保護瀕危語言與促進語言多樣性方面,又如何佔有一席之地?


2014 年語言學習新創公司 Duolingo 持續與多國語言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合作,推出多種瀕危語言學習課程,如:納瓦荷語和夏威夷語等;雖然透過應用程式成為流利語言使用者的效果有限,但始終透過科技的力量和應用程式的知名度,有效地令到那些瀕危語言更為廣傳。

此外,由於原生母語在紐西蘭毛利人年輕世代中逐漸消失,毛利語的研究者 Jason Lovell 於2018年特別打造出可以用來學習毛利語的 Facebook Messenger 聊天機器人「Reobot」,提供使用者學習毛利語的對話交談機會和發音協助,幫助提升使用者語言技能,同時達到語言保護的成效。


另外,Google Earth亦於2019年推動「Celebrating Indigenous Languages Platform」,讓全球的使用者們都可以線上收聽超過 50 種瀕危語言的母語人士親自用自己的語言「打招呼」和「唱母語歌曲」或「介紹自己最喜歡的母語諺語」,同時,Google Earth 還為各種語言提供簡要敘述,也包含了目前該語言所處的瀕危程度。儘管目前開放收聽的語言僅佔世界瀕危語言的一小部分,但已經能讓瀕危語言的母語人士保存和推廣屬於自身文化的語言。


🔖瀕危語言與永續發展

正如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瀕危語言暨語言學系教授諸所表示,母語的復興有助於原住民群體提高自信、增加認同、樹立更明確的生活目標,從而有益於原住民群體的心理健康,更是繼物質需求滿足後在精神層面上必然的追求。然而世界上已有有約有43%的語言處於不同的瀕危情況,因此瀕危語言的永續發展工作刻不容緩。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發布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要求成員國透過教育、教學、資訊與傳播、網際網路及文化遺產等形式,促進瀕危語言的永續發展。其中包括:

一、保持語言多樣性,支援以盡可能多的語言表達思想、創作和傳播;

二、 鼓勵在所有可能的 地方實現各級教育的語言多樣性,鼓勵從小學習多種語言;

三、在必要時,將傳統教學方法納入到教學工作,鼓勵通過網際網路利用所有的公共資訊,包括促進數位元空間的語言多樣性。


🔖告別語言歧視,邁向語言人權

法國政府在20世紀初發起了一場運動以消滅除標凖法語以外的任何語言;非洲奴隸被禁止使用其母語,切斷奴隸與非洲的語言聯繫從而切斷他們與非洲的文化聯繫;加拿大聯邦和各省都歧視其講法語的人口,而偏愛有經濟實力的講英語的人口......語言歧視無處不在,其存在意味著開展語言解放的需要,而語言人權是語言解放的核心。如果個人或集體的基本語言人權被剝奪的話,往往會導致於無法享有其他人權,包括公平的政治代表性,公平的審判、使用教育、使用資訊和言論自由,以及保存其文化傳統的權利。語言處於人類活動、自我表達以及身份的中心。認識到自己的語言對人們而言的重要性可以促進人們真正參與到能產生持久成果的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2),然而語言人權在遭受各種程度的踐踏,導致世界各地的弱勢語言面臨滅絕的危機,因此「告別語言歧視,邁向語言人權」的全球工作迫在眉睫。


🔖總結

在全球範圍內,由於國家或國際語言佔據主導地位、同化進程以及少數民族語言使用者減少等因素,許多少數民族語言都面臨衰落或消失的危險。因此各國政府需積極推動教育的本土化和多樣化,將「削減式」的語言教育,轉化為「增益式」的語言教育方式,才能挽救本土語言流失,促進本土語言的生存與發展。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語言除了是資源外,更是重要的人權。只有在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地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豐富國家多元文化發展和文化內涵,使珍貴的瀕危語言能永續不斷地傳承於各個世代。

0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